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ppt(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思维导图)

资讯3年前 (2022)发布 cholin
178 0 0

国土空间安全的概念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科协“第100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国土信息安全与异地容灾备份”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陈荣国表示:“新的《国家安全法》明确了网络空间主权的概念,保障第四国土空间——网络空间的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新焦点。”陈荣国说,国家领土包括领陆、领水、领空,第四国土空间把领土的概念延伸到领网,也即信息空间。这其中包括国家机密、个人隐私等重要信息,因此,保障第四国土空间的安全迫在眉睫。我国在战略层面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十八大提出了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太空安全等概念。2015年新的《国家安全法》颁布,维护国家网络空间安全主权成为亮点。此外,《网络安全法》草案也已经开始在人大征求意见。“但不得不承认,在技术层面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陈荣国说,我国网络空间的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网络空间缺乏顶层设计,核心设备严重依赖进口,领网安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比如我国的服务器市场上,unix服务器主要是ibm占领,包括银行、证券部门都在大量使用这些服务器。美国的思科公司占据我国核心交换机市场的70%,我国使用的数据库则85%以上由oracle、ibm、微软提供。操作系统就更不用说,在桌面、pc端,大部分都是微软的windows系统。”陈荣国说,大数据、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品的兴起,使我国领网安全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挑战。他指出,核心硬件、软件国产化是信息安全自主可控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已有飞腾、龙芯等国产cpu。在操作系统方面,也有了达到国家第四级安全的国产操作系统和数据库。”此外,“还有必要建立一个具备感知能力的网络防御与对抗体系,像长城一样抵御敌人的入侵,保障国土安全。”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诉求不断被提上发展议程,判别和保护国土空间的生态红线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态红线保障了国土空间基本的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障。国土空间生态红线的实质是维护最低限度的生态安全格局,也就是维护生态系统服务最基本和最关键的土地和空间格局。国土空间的开发利用必须以土地的生态过程和格局为依据,应优先进行生态红线即生态安全格局的控制,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用地的规划和布局。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城镇发展格局,即用尽可能少的土地,维护城市的基本生态系统服务,同时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建设用地,是实现精明保护与精明增长,从而实现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确保生态安全 兼顾多种目标生态基底为人类提供丰富完整的生态服务,满足人类的各项需求。因此生态安全格局针对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从生态角度保证城市健康运行的基本安全,它主要涉及生态系统的气候调节、水源涵养、氧气供给等基本功能,以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生态系统自身健康维持、景观格局优化,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满足等其他功能。多种功能往往不可能同时达到最大化,而且任何一种功能都或正或负地与其他功能相关,因此需要对主要功能进行权衡分析,实现多目标的协同发展,从而为相关生态规划的制定和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最终更好地为人类谋福祉。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兼顾多种目标,需要对生态基底条件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地区生态需求有精确的感知。在大数据分析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日臻成熟的背景下,可以完成单项目标的最大化描述,形成水源涵养、洪水调蓄、荒漠化防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不同类型的安全格局,进而针对不同城市发展情景需求,模拟不同人口数量、发展目标等要求下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方案,继而因应情景“整合”单一安全格局,形成综合的生态安全格局。作为国土空间、区域范围、城市空间生态安全的保障,生态安全格局提供了城市的基本生态系统服务,同时基础性地定义了城市发展方向,使得土地的生态过程和格局先行于城市的发展建设规划——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用地规划和布局。这保障了发展建设不会“超纲越界”,增强了发展的基础安全性。新常态下更应注重生态安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快速增加,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总体来看,开发规模和强度的增大导致整体国土空间都呈现出生态承载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同时,随着经济活动不断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推进,发展战略在不断发生着转变,因此经济—生态环境的关系也随着发展方式的不同而不断变化:从改革开放后大力推进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强调经济建设快速有效地进行;到“新常态”出现后着重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探索“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模式,使其成为“带动内地发展”“优化沿海发展”的新标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国土空间开发对于生态环境有不同的需求,会由索取资源到恢复保育,再到耦合共赢。居民对生态系统服务有各异的要求,会逐渐由生存需求过渡到精神需求,再到和谐共存。新常态下迫切需要构建适合当前发展阶段的生态安全格局,从而既不妨碍经济发展需求,又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度模型,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与生态环境安全综合指数,可以对我国生态安全功能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度进行定量度量。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深,还应不断修正生态系统功能的新需求,不断改变经济—生态耦合的目标,从而不断调整生态政策以保证安全格局的与时俱进,保证国土空间利用的因时而动。多策并举保障国土空间安全开发在探讨生态红线即安全格局及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利用方案的基础上,保障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需要各社会阶层、各利益群体、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而协调配合的基础,应当以立法的方式将安全格局上升到“不可违背”“不可逾越”的高度,在此基础上,需要专业职能部门的精确控制,同时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和监督。首先,将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纳入法定规划体系。在具体规划编制中,广泛征求各部门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通过多方博弈最终确定其空间边界。生态安全格局的最终成果应该通过立法和相关政策实现永久性的保护,使之成为保障国土、区域和城市生态安全的永久性格局,并限制无序的城市扩张和人类活动。其次,要有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维护。为保证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有效实施,并统筹协调各个行业、不同地方政府在安全格局内的合理发展,应该成立专门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管理部门作为实施主体。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一系列行政手段保障国土空间的安全开发,如制止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在安全格局内建设大型永久设施的行为,通过议事协调机构协调各个行业、不同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并使其与生态利益相协调。最后,结合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推进国土空间安全格局的建立与集约开发。在禁止开发地区,推动自然保护区、湿地空间、森林公园、海洋空间等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修复,提高对主要生态保护区的监管能力,保护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和珍稀动植物基因库。在控制限制开发地区,强化人口和产业相对集聚的城镇地区工业与生活环境的协调治理,加强对资源开采加工等产业活动的生态监管,积极推进资源开发地区的开发节奏、步骤、程度的控制方案实施,从而提高经济—生态协同发展的监控能力。以生态安全为基础构建开发格局国土空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载体,其空间格局将直接决定开发建设的资源环境要素组合效率。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目标首先是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通过水平方向的有机链接,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生态保障与环境支撑;在生态脆弱地区,其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和易变性的特点,加强区域景观建设和生态安全控制,有利于将景观演化导入良性循环;而在一些关键、重大工程的建设中,生态安全格局为重大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区域环境保护保驾护航。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构建应以生态安全格局为基础。我国现行开发的区域特点是东南沿海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地区快速发展,资源占用比例高、生态环境压力大;内陆地区推进缓慢甚至长期停滞不前,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资源本底差,生态安全格局面临威胁,处于经济、生态的双重困境。因此需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针的指引下培育内陆地区经济增长极,从而优化国土空间格局、转变国家经济布局与发展方式、积极应对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加强沿海—内陆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深刻联系互动,从而带动发展资源生产力要素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流动,同时平衡整体国土空间的自然资源占用。需“点、线、面”相结合,构建“城市群—发展轴—经济区”区域空间体系,合理配置各发展单元的功能,站在国土空间一体化的角度全盘考虑,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利用竞争关系提升国土空间的竞争能力,利用协同关系促进国土空间的整体优化,形成国际化大都市—大城市—小城镇—农村,东南沿海、东北老工业基地、西南边陲、西北内陆地区、中部地区等各层级各单元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赢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革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方法,以生态格局为基础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把握好城市定位,注重开发强度管控,实现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两线合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杜绝对生态红线划定各自为政的现象,统筹各个部门根据业务范围划定的专项红线,实现一张图、一条线,统一目标和发展成果。

海洋资源课件怎么做?

1世界海洋资源

海洋中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晚于陆地,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开发领域,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在未来的岁月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重返海洋不是幻想,而是一项可以实现的战略目标。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开发利用陆地资源的同时,必须重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而且要树立全球海洋观念,既充分利用自己管辖的海洋资源,又积极利用世界其他地区的海洋资源。

1.1一、海洋自然地理概况

地球表面的总面积约5.1亿km2,其中海洋的面积为3.6亿km2,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71%。世界海洋的水量比高于海平面的陆地的体积大14倍,约13.7亿km3。陆地的平均高度为840m,海洋的平均深度为3800m。假如地球具有平均的球面整个表面就会被2400m深的海水所覆盖。因此,有人说地球是一个”水行星”,不是没有道理的。世界上的海洋分为主要部分(洋)附属部分(海),洋共有4个: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太平洋。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洋,位于亚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总面积17868万km2,平均深度3957m,最大深度11034m,体积70710万km3。

太平洋中有许多海洋生物,目前已知浮游植物380余种,主要为硅藻、甲藻、金藻、蓝藻等;底栖植物由各种大型藻类和显花植物组成。太平洋的海洋动物包括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底栖动物等,总的数量未见报道。太平洋的许多海洋生物具有开发利用价值,成为水产资源最丰富的洋。太平洋的渔获量每年在3500-4000万t之间,占世界海洋渔获总量的一半左右。主要渔场在西太平洋渔区,即千岛群岛至日本海一带,中国的舟山渔场,秘鲁渔场,美国-加拿大西北沿海海域,年鱼产量近2000万t。

太平洋也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工作主要集中在大陆架石油和天然气、滨海砂矿、深海盆多金属结核等方面。目前的主要产油区包括加利福尼亚沿海、库克湾、日本西部陆架、东南亚陆架、澳大利亚沿海、南美洲西海岸,以及中国沿海大陆架。滨海砂矿的分布范围是:金,铂砂主要分布太平洋东海岸的俄勒冈至加利福尼亚沿岸,以及白令海和阿拉斯加沿岸;锡矿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沿海,其中主要在泰国和印度尼西亚沿海;印度和澳大利亚沿海是钻石、金红石、钛铁矿最丰富的海区;中国沿海共有十余条砂矿带,有金刚石、金、锆石、金红石等多种砂矿资源。另外,日本、中国和智利大陆架上都有海底煤田。在深海盆区有丰富的多金属结核,其中主要集中在夏威夷东南的广大区域。总储量估计有17000亿t,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

2、大西洋。大西洋是地球上的第二大洋,面积约9165.5万km2。大西洋位于欧洲、非洲和南北美洲之间,自北至南约1.6万km,东西最短距离2400多km。

大西洋的生物分布特征是:底栖植物一般分布在水深浅于100m的近岸区,其面积约占洋底总面积的2%;浮游植物共有240多种,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动物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区、近极地区和近岸区,哺乳动物有鲸和鳍脚目动物,鱼类主要以鲱、鳕、鲈、鲽科为主。大西洋的生物资源开发很早,渔获量曾占世界各大洋的首位,本世纪60年代以后退居次于太平洋的第二位,每年的渔获量2500万t左右。大西洋的单位渔获量平均约830kg/km2,陆架区约1200kg/km2。在大西洋中,渔获量最高的区域是北海、挪威海、冰岛周围海域。纽芬兰、美国、加拿大东侧陆架区,地中海、黑海、加勒比海、比斯开湾和安哥拉沿海是重要渔场。

大西洋的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铁、硫、重砂矿和多金属结核。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北海、几内亚湾是世界上着名的海底石油、天然气分布区。委内瑞拉沿加勒比海伸入内地的马拉开波湾。已探明石油储量48亿t;美国所属的墨西哥湾石油储量约20亿t;北海已探明石油储量40多亿t;尼日利亚沿海石油可采储量超过26亿t。英国、加拿大、西班牙、土耳其、保加利亚、意大利等国沿海都发现了煤矿,其中,英国东北部海底煤炭储量不少于5.5亿t,大西洋沿岸许多国家沿海发现了重砂矿,包括独居石、钛铁矿、锆石等。西南非洲南起开普顿、北至沃尔维斯湾的海底砂层,是世界着名的金刚石产地。大西洋的多金属结核总储量估计约10000亿t,主要分布在北美海盆和阿根廷海盆底部。

3、印度洋。印度洋是地球上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南极洲、大洋洲和非洲之间,总面积约为7617.4万km2。

印度洋也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浮游植物主要密集于上升流显着的阿拉伯半岛沿岸和非洲沿岸。浮游动物主要密集于阿拉伯西北部,主要是索马里和沙特阿拉伯沿岸。底栖生物以阿拉伯海北部沿岸为最多,由北向南逐步减少。印度洋的鱼类有3000-4000种,目前的渔获量约400万t,主要是鯷鱼、鲐鱼和虾类,还有沙丁鱼、鲨鱼、金枪鱼。

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澳大利亚沿海等印度洋海域均发现了油气资源。波斯湾海底石油储量为120亿t,天然气储量7.1万亿m3。印度洋也有多金属结核资源,但资源量低于太平洋和大西洋。

4、北冰洋。北冰洋是世界大洋中面积最小的大洋,总面积约1478.8万km2。北冰洋以北极为中心,有常年不化的冰盖。

由于北冰洋处于高寒地带,动植物种类都比较少。浮游植物的生产力比其他洋区要少10%,主要包括浮冰上的小型植物,表层水中的微藻类,浅海区的巨藻和海草等。鱼类主要有北极鲑鱼、鳕鱼、鲽鱼、毛鳞鱼,巴伦支海和挪威海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渔场。北冰洋的许多哺乳动物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如海豹、海象、鲸和海豚,以及北极熊等。

北冰洋的广阔大陆架区有利于碳氢化合物矿床的形成,目前已发现了两个海区具有油、气远景,一是拉普捷夫海,二是加拿大群岛海域,北冰洋海底也有锰结核、锡石及硬石膏矿床。

1.2二、海洋政治地理概况

全球海洋已经进入人类有计划开发的时代。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已经成为沿海国家国土开发利用的新领域。

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海洋只被区分为领海和公海两部分。领海是沿海国家陆地领土在海洋中的延续,属于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沿海国家领海具有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沿岸航运权、航运管理权、国防保卫权、边防、关税和卫生监督权、司法管辖权、领空权等。公海是指沿海国家领海和内水之外的全部海域。在海洋自由的原则占支配地位的时代,海上强国推行航行自由和捕鱼自由的政策,在广大的公海上自由进行科学研究、航海、捕鱼等。

1.3三、海洋生物资源

1、海洋生物资源量估计。海洋是生物资源宝库。据生物学家统计,海洋中约有20万种生物,其中已知鱼类约1.9万种,甲壳类约2万种。许多海洋生物具有开发利用价值,为人类提供了丰富食物和其他资源。关于海洋生物资源的数量,特别是其中鱼类资源的数量,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生物学家曾做过许多研究。有些专家用全球海洋净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年产量)作为估算世界海洋渔业资源数量的基础,其结果为:世界海洋浮游植物产量5000亿t。折合成鱼类年生产量约6亿t。假如以50%的资源量为可捕量,则世界海洋中鱼类可捕量约3亿t。

2、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状况。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的主要产业是海洋渔业,另外还有少量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开发。1989年世界海洋渔业产量约8575万t。1990年世界渔业总产量估计(正式统计数字尚未见报道)为1亿t,其中海洋渔业产量也比1989年有所增长。其中,世界各大洋的渔业产量分别为:太平洋0.54亿t,大西洋0.24亿t,印度洋0.6亿t。

在接近2万种鱼类中,目前比较重要的捕捞对象800多种,其中年产量超过100万t的共8-10种,年产量10-100万t的品种60-62种,年产量1-10万t的品种约280种,年产量0.1-1万t的品种约300种。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潜力。世界大洋生物资源的开发潜力是很大的。如前述各国专家所估计的,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总可捕量在2-3亿t之间,目前的实际捕捞量不足1亿t。另外,药用和其他生物资源也有很大开发潜力。近年来,日本、原苏联等国正在探索大洋深水区的生物资源开发问题,首先是进行资源调查,同时开发新的捕捞技术。据报道,过去被认为是海洋中的荒漠的大洋深水区,蕴藏着大量的中层鱼类资源,其中仅灯笼鱼的生物量就有9亿t,每年可捕量可达5亿t。大洋中的头足类资源也十分丰富,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其资源量在1亿t以上,日本科学家估计为2-7.5亿t。南大洋磷虾资源年可捕量可达0.5-1亿t。另外,水深200-2000m的区域也有许多其他经济鱼类,如长尾鳕科鱼类,深海鳕科鱼类,平头鱼科鱼类,以及金眼鲷、鲽鱼等,可捕量约3000万t。

1.4四、海底油气资源

1、海底油气资源储量。许多海底区域的沉积岩中蕴藏着油、气资源。据美国M.T.Holbouty统计,全世界有油气远景的沉积盆地面积7746.3万km2,其中位于海底区域的约2639.5万km2,占34%。

关于海底沉积区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由于勘探程度低,目前只有各种预测,实际探明储量并不多。法国石油研究所20世纪80年代初期估计,世界石油资源极限储量10000亿t,可采储量3000亿t,其中海底石油可采储量1350亿t,美国专家L.D威克斯认为,世界石油可采储量3150亿t,其中海底石油1100亿t。日本学者认为,世界石油可采储量2721亿t,其中海底石油748.3亿t,近年来,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已向深水区发展,在水深4000m海底钻探石油,因此,海底石油实际数量肯定会超过上述各种预测数字。

2、海底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状况。海底油气资源勘探从1887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沿海打第一口探井算起,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只有少数国家在海上找油,处于探索阶段,70年代下海找油的国家猛增至80多个,进入了高峰期。80年代在海上进行油、气资源勘探的国家约100个,勘探活动遍及除南极以外的各国大陆架海区。

上述勘探活动在许多海区获得成功,陆续发现了各海区的油、气田。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马拉开波湖、墨西哥湾、加利福尼亚沿海和里海等发现油、气田;60年代至70年代,在北海、波斯湾、墨西哥湾、非洲近海、阿拉斯加北坡、黑海、东南亚各国沿海开展了大规模勘探工作,发现了许多海底油田和气田。

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可以从1947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钻成海上第一口商业性生产井算起,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海上石油生产发展很快,1950年的产量是0.3亿t,占当时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5%,80年代中期以来,海上石油产量保持在7.5亿t左右,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25-28%。海上天然气产量也是不断增加的。1970年海上天然气总产量为1467亿m3,目前年产量已超过3000亿m3,占世界天然气总产量的20%左右。

开采海底油、气资源的国家也是逐步增加的,1950年5个,1960年12个,1970年30个,1980年40个,1990年50个。

3、海底油、气资源开发趋势。世界海洋石油蕴藏量约1000多亿t,目前探明储量约200亿t,海洋天然气储量约140万亿m3,目前探明储量约80万亿m3。20世纪90年代海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仍将以大陆架浅海区为主,逐步向深水区扩展。据预测。大陆坡和大陆隆起的石油储量可能超过大陆架的石油储量,是重要的远景区。根据目前的技术发展趋势,预计2000年可以在1000m水深的海区进行油、气资源开发,2020年开发水深可达1600m。海洋石油产量也将大幅度增加,一种估计认为,20世纪末海洋石油产量要达8-8.5亿t,另一种估计认为可达11-12.9亿t。

1.5五、深海矿产资源

1、资源储量估计。在2000-6000m水深的区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多金属结核,热液矿床和钴结壳。由于90%以上的深海区至今尚未进行过详细勘查,其资源储量也无精确计算,目前只是一些粗略估计。其中,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程度最高,也最为国际社会的关注。

据初步调查认为,15%的深海区赋存有锰结核资源,总储量约3万亿t。其中,太平洋约1.7万亿t,印度洋和大西洋合计约1.3万亿t。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的富集地带位于北纬6-20,西经11-180之间,面积约1080万km2。大西洋的多金属结核分布区主要有:布来克海台、克尔文海山区、佛罗里达以东红粘土区、大西洋中脊区、开普海盆、厄加勒斯海台、南美海盆、南美东部沿海。印度洋的多金属结核富集区主要有马达加斯加海盆、克罗泽海盆、澳大利亚海盆南部、南非海岸外以东海域。

太平洋是多金属结核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勘探程度也最高,其资源量估计也比较详细。据L.J.Mero(1965)根据54个测站样品等资料推算,资源总储量为1.7万亿t。1976年Archer和Healjng据1523个站位的资料推算,总储量约750亿t。1977年Frazer采用网格计算法,计算出太平洋的可采面积为137万km2,总储量140亿t。

2、勘探状况。大西洋多金属结核是1872-1876年”挑战者”号环球考察时发现的,但当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1959年美国科学家L梅罗系统整理了”挑战者”号及其他考察船的有关资料,计算出了多金属结核的储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之后,美、英、法、苏、日、德等国,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是调查勘探的高潮,并进行了试采。

在各国调查勘探的过程中,陆续建立了开发多金属结核资源的国际财团,它们是:海洋采矿协会、海洋管理集团、大洋矿物公司、肯尼科特公司,锰结核研究协会、连续链斗集团、深海采矿协会、欧洲海洋集团。这些财团由美、英、法、荷等国的公司组成,意图在于集中各方面的资金和技术,在条件成熟时开采深海矿物。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的20多家公司,还进行了多次试验性开采,均获得成功。1972年20多家公司联合在夏威夷海域,用连续链斗式采矿系统试采,获得7t多金属结核。1977年美国联合钢铁财团在太平洋试采,获得少量矿物。由加拿大和美国一些公司组成的海洋管理集团进行3年采矿基础研究,1978年和夏威夷以东海域试采,日产锰结核300t。1978年,海洋采矿联合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圣迭哥西南试采,每小时采矿50t。洛克希德集团1978、1980、1981年都进行过试采,取得过日产结核500t的好成绩。

3、多金属结核开发趋势。多金属结核的商业性开发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有关国际法问题,二是经济效益问题,三是开发技术的发展问题。目前,上述三方面的条件都未完全成熟,因此本世纪内不会进入商业性采矿阶段。目前各国在深海矿产资源开发方面所做的工作,都是战略储备性的。

1.6六、海洋空间利用:滩涂、港湾、水体

1、滩涂利用。滩涂的主要利用方式是人工造地和发展水产养殖业。在陆地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都很重视利用滩涂或海湾人工造地,有的是筑堤围滩涂,有的是堵湾开垦。荷兰是围海造地最多的国家,几百年时间造地930万亩,相当于国土面积的20%。日本已围海造地12万km2,用于工业、交通、城市、港口、机场等建设用地。中国也是开发沿海荒山和围垦海涂最多的国家,在历史上累计开发滨海荒地与滩涂2.5亿亩,近40年来又围垦了800多万亩,滩涂和海湾围垦,随着陆上土地资源的日逐减少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将逐步扩大。

2、海湾利用。海湾的用途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建设港口。全世界海湾的数量难于统计,其中适合建大型港口的海湾有64个,另外还有很多小型海湾和适合建港的非海湾岸段可以建设港口。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共有港口9800多个,其中用于国际贸易的商港2300多个,年吞吐量亿t级的10个,4000万t以上的25个,1000万t以上的100多个。许多港口随着船舶的大型化,正在向深水大港的方向发展。世界上能停靠50万t油轮的港口3个,能靠8万t级船舶的港口超过100个,能停靠3~5万t级以上船舶的港口约500个。在世界各地,掩护条件好而未开发的深水港湾为数已经很少,因此,港口建设的方向主要是:对老港区进行改造扩大,适应大型船舶及船舶数量增多的需求;在通海河流建设河海共用港口;在掩护条件差甚至完全开敞的岸段建港;少数未利用的深水港湾,各国都作为战略性资源,留作建港之用。

1.7七、海洋保护

1、海洋健康状况。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不断改变着海洋环境,其中某些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和陆地开发活动对海洋的影响,使海洋环境受到了污染损害。1990年联合国的一个海洋污染专家组,发表了一份世界海洋健康评价报告,其中指出:世界海洋中的开阔海域仍然处于比较清洁的状态,但是,许多沿岸地区已经受到严重污染,化学污染物和废物从海滩到深海,从极地到热带海域到处都可以体察到。假如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全球的海洋环境质量和生产力将会继续恶化(资料来源:WorldResources1990-1991)。

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主要污染物质是:从工业和生活废水中排放入海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和病毒,从陆地和海上投入海洋的塑料,人工有机合成物如农药等,工业生产中的化学废物,以及各种途径入海的石油,重金属也是重要的污染物。

2、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污染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防止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环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成为全球环优质ppt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正如美国《华尔街杂志》1973年在一篇文章中所说的:”这是最后的污染,亦即人们最后意识到的、由法律规章最后处理的、科学上最后加以分析的污染。”

调查、监测海洋污染状况是有效保护海洋环境的一项基础工作。经联合国大会同意,国际海洋地理委员会和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建立了全球海洋站系统,1975-1978年进行了全球海洋综合调查监测,在海洋污染方面重点探查漂浮的污染物,其中主要是石油。调查、监测工

作收集了大量资料,对世界各大洋各海区的石油污染状况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其中发现油污染比较重的海区有加勒比海,巴西大部分沿岸、非洲西海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沿海,由阿拉伯到欧洲和日本的主要油船航道油污染都是比较严重的。

海洋是统一的整体,海洋环境保护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由于多种原因,全球采取共同性的措施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区域性合作是可行的,有广阔前景。由于国际组织和有关沿海国家的努力,区域性合作日益发展,近十年来先后在北海、波罗的海、地中海、海湾地区、西非和中非地区、红海和亚丁湾,制定了区域性海洋环境保护公约和计划,对于控制和减轻海洋污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海洋自然保护区。保护海洋资源有多种办法,例如控制捕捞强度保护生物资源,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等。其中,在海岸带或海域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是世界许多国家采取的主要办法之一。海洋自然保护区有多种类型,如海湾、珊瑚礁、岛屿、红树林等,保持原始状态,允许旅游观光而不允许其他开发利用活动等。通过各种适当的保护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生物提供安全的生活场所,为人类提供有价值的观光、科研、教育场所。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