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演变过程按时间顺序排列
汉字的演变过程: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甲骨文主要记录商代王室贵族有关占卜活动的内容,因为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所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图画特征明显,由于是用刀在龟甲兽骨上刻写的,因此笔画比较细瘦,字形大小不一。
金文又叫钟鼎文,它是西周及春秋时代浇铸在青铜器——钟鼎、生活用品、武器等上面的文字。古代称青铜叫金,所以后世称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
金文主要记录的是统治者祭祀、分封诸侯、征伐及器主的功绩等内容,金文的主要特点是:笔画肥大厚实,结构、行款趋向整齐,图画特征明显减少,文字符号特征有所加强。
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流行的汉字字体。大篆这种字体是从西周金文直接发展而来,其形体及结构特点与金文大体相同,变化小而规范,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出汉字字体发展的痕迹。大篆的主要特点:字形整齐,笔画粗细一致,趋于线条化,比金文前进了一大步。
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通行于全国的标准字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的政策,以秦国流行的大篆作为整理汉字的基础,省改大篆的笔划和结构,使之更加简易、规范,从而使原来纷繁复杂的汉字字体统一起来,有了共同的标准,这种统一的字体就是小篆。
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的产物,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篆的通行,结束了从甲骨文以来一千余年汉字形体纷繁、写法多样的混乱局面。小篆的主要特点:笔画、结构简易规范,字体、字形高度统一。
隶书是出现于战国,形成于秦代,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字体。秦代的一些下层办事人员,为了省时、快速,在抄写东西时不完全按照小篆的笔画、结构书写汉字,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字体。因为这种字体多为下层官吏、徒隶等使用,所以被称为隶书。
在秦代,隶书只对小篆起辅助作用,正式场合仍然要用小篆。到了汉代,隶书终于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汉字字体,并取代了小篆成为通用字体。隶书的主要特点:完全打破了小篆的结构,形成了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
笔画讲究波势挑法,结构匀称、棱角分明,字形扁方,整齐美观;图画性完全消失,字体完全符号化。所以说,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草书是汉代为提高书写速度在隶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字体。据说草书得名于打草稿,“草”有“草率”、“潦草”之意。草书主要运用于日常书写,正式场合,如公文、布告等,仍然要用隶书。
草书一般分为章草、今草、狂草三种,章草形成于东汉初年,其特点是:笔画相连,但字字独立,辨认容易。今草产生于东汉末年,其特点是笔画相连,而且字字相连,书写十分潦草,有时一个字只保留一点轮廓。
许多不同的偏旁,如竹字头、心字底、四点底,都写成一个形状,辨认十分困难。狂草产生于唐代,是在今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书法家任意挥洒,随意增减笔画,字如龙飞凤舞,一般人很难辨认。
由于草书实在难以辨认,逐渐失去了文字的使用价值,现在只能作为汉字特有的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
楷书又叫正书、真书,是出现于东汉、成熟并通行于魏晋、一直沿用至今的标准字体。“楷”是楷模的意思,意即楷书可以作为书写的楷模。楷书继承了隶书结构上的特点,同时吸收了草书笔画简单的优点。
楷书的主要特点:去掉了隶书的波势挑法,笔画十分平直,字形比较方正,结构显得紧凑,字的笔画大大减少。
行书的产生稍后于楷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的书写比楷书灵活流畅,辨认比任意挥洒的草书容易,因此,运用十分广泛,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行书现在已成为与楷书印刷体相对的一种字体——手写体,具有与楷书同等重要的作用,人们日常书写,一般都使用行书。
汉字字体演变历史是怎么样的?
文字是人类记录语言、文明的重要工具,可以说没有文字就没有文明的存在。历史上也存在过许多古老的文字,但随着历史洪流的激荡,只有中国文字保留了下来。中国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古文字到今文字期间有过许多变革。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说说中国文字的发展史。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用来卜断吉凶的,在遇到重大事件的时候,人们就会占卜问天,比如遇到战争、天灾等,以求得解决的方法。
占卜时把刻好的龟壳放在火上灼烧,龟壳就会出现裂纹,然后祭师会根据裂纹来判断吉凶。这些刻在兽骨上的用于占卜的文字就是甲骨文。
甲骨文之后就是金文了,随着青铜时代的来临,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渐渐流行开来了。先秦时期称铜为金,后人把古代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金文已经表现出了较好的书写性和实用性,线条匀圆平和,已经具备了较多的书法元素。
金文在商周时期达到了鼎盛,到了秦代就出现了一个骨灰级人物秦始皇嬴政,他感觉天下七国的文字太乱了,要搞一个“车同轨、书同文”的计划,这就搞出了一个统一的文字——小篆。虽然秦朝存在的时间很短,只有几十年,但是篆书作为一种书体被历史永远记录了下来。
到了汉代,中国书法史上出现了一种重要的字体,那就是隶书。由篆书到隶书发生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变化,那就是隶变。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汉代以后,魏晋时期中国文字的书体就全部出现了。进入东汉后,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在隶书的基础上就形成了草书,草书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场合,称之为章草。章草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书写速度,增强了文字的实用性。
在三国、魏晋时期,楷、行书也逐渐萌芽并形成了。据说楷书是钟繇创造的,其楷书《宣示表》流传于后世,影响极大,被后人尊为楷书之祖。
与王羲之并称“钟、王”。虽然在王羲之之前就有行书的痕迹了,但是行书是在王羲之的手中最终形成的。王羲之对楷行书做了较大的变革,把它们带有的古文字的拙味变成了妍美的今文字。
文字发展到魏晋时期便彻底完成了,至此书法五体都已出现,从甲骨文到楷行书,中国文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蜕变的过程。不过在此期间也改革了自身,使得人们使用更为方便,其自身也获得了极大地生命力。
发展启示:诗经中带草字头寓意好的字
从上述汉字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启示:
(1)汉字的结构可以在短时期内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体现在大篆向小篆的变革之中、小篆向隶书变革之中、繁体字向简化字的变革之中。
(2)汉字的改革是和生产力的大发展相互对应着。
这体现在汉字两大改革活跃时期(秦朝和20世纪)都是发生在生产力大发展的时期。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汉字演变
字体的演变经过了哪5个阶段
甲骨文-金文-隶书-篆文-楷书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
象形文字(好像是帝喾时有的)——甲骨文(商)——金文(周 写在钟鼎上的文字)—大篆(春秋战国)——小篆(秦汉)—隶书(东汉是达到高峰)——楷书(在东汉出现 王羲之是代表)篆 隶 楷 草 行它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以上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